20121130有感于“礼仪之邦”

中华民族自诩为“礼仪之邦”,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,并由此产生了极多的相关规则,如礼尚往来,官不打送礼的,礼多人不怪等,于是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,中国的繁文缛节应该是最多的,也是最麻烦的,甚至送礼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,很多跟送礼有关的名堂如星河灿烂,小至亲戚朋友大事小情,大至行贿受贿财团官场之间,很多已经到了仅可意会的地步。

来到北美后,很多时候发现这里的人民要耿直得的多。比如日常交流,不必转弯抹角,直抒胸臆即可,否则你说多了人家反而会误解,聊天的内容可以极其空洞,甚至2小时内大家都不知道说了什么,但是如果的确有事务需要交流很办理,大家都是一板一眼,充分沟通,不怕麻烦,我们办公室的电话甚至个人电话都是一讲就40分钟,每个细节都相互了解清楚才开始有所动作。

我想这也是一种礼貌,因为没有充分的沟通就不可能相互理解彼此的意图,就有可能出现偏差,而这种偏差应该是对彼此最大的不尊重,而没有耐心把事情在搞砸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将是最不饶恕的无理。这种情况类似中国的南方和北方,北方人豪爽,做生意同时夹杂着义气在里面,只要“投脾气”或者在喝酒等方面表现真诚,那么什么样的合同都可以签,甚至醉眼朦胧不知所以而大笔一挥,结果往往是边执行边斗争;南方人做生意则相对谨慎理智,合同条款要逐条审核,甚至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,唯恐有一丝歧义或者漏洞,但是只要签了,执行通常不会有任何问题。国外的合作类似中国的南方生意人。

北美人民很好的融合了中国人民的礼仪于生意和日常生活中,但有所偏颇。

首先,对于无关紧要的问题,所有的人都表现出十足的“绅士风度”,比如让路、开关门、付款结账、打电话等所有的环节,我们可以听到太多的“谢谢”,“对不起”,“您先来”等等,让我们这些来自礼仪之邦的小民惭愧之至,甘拜下风,仿佛他们有超越10000年的历史,有超越“孔孟”的驯化和更加充分的进化,我们倒成了相对也蛮无礼的民族,但当你看到他们黑乎乎的体毛感觉又似乎不像那么回事。
20121130有感于“礼仪之邦” - 坚韧的驽马 - 堅韌的駑馬

但是对于涉及到利益的问题,你会发现这些日常的绅士们会显现出另一份嘴脸,与平时截然不同,这表现在日常生活中,尤其表现在生意场。比如,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,即使是刮擦之类的小事情,你则不要奢望听到那句随处可见的“对不起”,不管是哪一方都不会承认自己“有错在先”,完全是公事公办,因为这个时候如果谁说了“对不起”,那么就等于承认自己错了,下面可能就涉及到赔偿的问题了,这时候钱比礼貌重要一万倍。再比如在生意交往中,如果发生了合同之外的事情,将要产生损失,也是这种情况,除非极其明显的错误会有人主动承担,模棱两可的事情永远都要弱者承担,没有人会说对不起,这一点国外甚于台湾,台湾甚于大陆,相对来说大陆生意人反而是最最忠厚老实的,我想这也是真正体现国民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吧。

由此我切实感到了非我族类那么一点点的虚伪,摘到绅士的金丝边眼镜,扔掉文明棍,他们则立即变身为地道的流氓。

但在收受礼物方面,国内外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。

因为我们生意的缘故,要跟客户保持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,在感恩节和圣诞节需要赠送一些礼品,对此我一度非常苦恼,因为不了解本地的“送礼文化”,不知道送多少、送什么、如何送、怎么表达才能让对方安心接受,并将礼品转化为支持我么合作的动力呢?毕竟我们在国内在此领域已经浸淫多年,大致不会很出格,这边则仍我茫然,在咨询了本地同事、台湾客户等所有可以咨询的对象后,基本有了眉目,但在走进客户办公室前,心里一直忐忑。

但事实上我还是多虑了。当我们把礼品送到客户手中时,他们坦然收下甚至不避讳同事看到,同时表示感谢,仿佛已经等待了很久,也或者是已经轻车熟路。效果则更是立竿见影,“经理”叫来了下属,当着我们的面直接安排如何与我们进行更加“深入”的合作,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他协调解决,态度变化之鲜明让我们防不胜防,目瞪口呆,真正体现了老外的直率,让人欣喜的直率,此时我的心里才终于安定下来:我的礼送对了,同时也有些后怕:如果不送,后果不堪设想。

礼仪之邦,在信息时代已然星火燎原,不再囿于具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国度。

恍然之间,世界已经大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